其实,对于感冒发烧,除了吃药,小儿推拿也是个不错的治疗方法,妈妈们不妨学习一下这种简单的去病方式,毕竟自己若能懂得这方面知识,并能给自己的孩子解除疾病是很有成就感的。
那么,小儿感冒应当取哪些穴位推拿?每个穴位又应做多长时间呢?下面结合不同清况做简明扼要的说明。家长在开始操作之前一定要分清下面三种不同情况再开始!!!
一、一般感冒(37.5℃~39℃)治法:
①平肝10分钟,从小儿食指指根推到指尖。
平肝能够发散外邪。感冒,中医认为是风寒或风热邪气侵袭体表皮肤,通过推拿这个穴位,能够将入侵身体的风寒、风热邪气发散出体外以治愈疾病。
②清肺10分钟,从小儿无名指指根推到指尖。
中医认为肺合皮毛,外邪侵袭皮肤,肺部就会受到影响进而积热,用清肺的方法就能清除肺热,防止感冒咳嗽,并且能促进皮肤排除邪气。
③推天河水15分钟。从小儿腕横纹均匀推到肘横纹。
推天河水能退热,普通感冒发热症状用推天河水的方式就能够解决了。
④掐五指节2~3遍。
掐五指节可以用于伤风感冒,调和气血。
简简单单四步,妈妈只要找准穴位坚持做完相应时间,就一定会起到效果,很多高烧儿童的体温在短短几十分钟内就能降下来。
二、发热重的感冒(39℃~40℃)
①平肝、清肺各5分钟
平肝以发散外邪
清肺以清除肺热、解表
②推六腑15分钟
六腑,为凉穴,推之以清除壮热,清热作用比推天河水更强。
③掐五指节2~3遍
掐五指节可以调和气血,抵抗病邪,快速治愈。
④鼻塞严重者,揉阳池10分钟
阳池穴可以治疗头部一切疾病包括鼻塞,且头痛不论寒热虚实皆可以用。
⑤咳嗽重者,加八卦10分钟
八卦主治胸腹气机不畅导致的咳嗽痰喘、胸闷、食积等。
注意:6个月~2岁婴儿高烧若超过40度可能会引发惊厥,请尽快就医。
三、感冒夹食滞(感冒兼乳食停滞者,症见呕吐、腹胀、腹痛、肠鸣)
①平肝、清肺15分钟。
清肺以除肺热、解表。
平肝以发散表邪
②推天河水10分钟
推天河水能退热,感冒发热常用穴位之一。
③清脾10分钟
清脾穴能消除积滞,消除胀满,解决食积不消化的内部问题。
④清胃10分钟,用于呕吐、腹胀者
清胃能够治理肚腹胀满,积滞腹痛,恶心呕吐,纳呆等,也是清除食物为本。
⑤运八卦10分钟
运八卦能增强中气(脾胃之气),增进消化,消痞化积。
四、寒热往来、寒热错杂型感冒
①分阴阳穴10分钟。
分阴阳,顾名思义,能分离寒热,治理寒热往来这个典型病症。
②推大四横纹10分钟
开脏腑寒热,和气血,左右来回推。
③揉外劳宫穴15分钟
驱寒,治疗寒冷。
④平肝清肺15分钟
平肝,发散外邪。
清肺,清除热邪
⑤推天河水10分钟
推天河水能退热,感冒发热常用穴位之一。
以上只做参考,并不能用作急救方法,请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做治疗。
免责声明平台重在分享,除署名外其余内容均来自网络,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版权属于作者,如有侵权烦请联系删除。
黎龙村卫生所“民间独特绿色”治疗方法:
点穴推拿、中药敷贴、艾炙刮痧、拔罐、中药雾化吸入、艾盐熨、中药雾化吸入、蜂*疗法、热敏灸、雷火灸、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穴位贴敷、刺血、中药离子导入、烙治、割治、火针、醋疗法、药物熏洗疗法、电针、子午流注针等疗法。
黎龙村卫生所中医特色门诊疼痛科
诊疗范围
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痛、慢性鼻炎、咽炎、慢性气管炎、哮喘、
腰肌劳损、肩周炎、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强直性脊柱炎(前期)、股骨头坏死(前期)、痛风、顽固性头痛、头昏(脑供血不足美尼尔氏综合征)、面瘫(口眼歪斜)脑血栓后遗症(半身不遂)、前列腺综合征、慢性陈旧性损伤等。
黎龙村卫生所中医儿科常见病绿色疗法
小儿推拿(咳嗽、发热、腹泻)、中药敷贴(咳嗽、腹痛、腹泻)、艾炙(腹痛、呕吐)、刮痧(风、寒、湿、感冒、中暑)、中药雾化吸入(毛细支气管肺炎、哮喘)、艾盐熨(单纯性腹泻)、耳压(视力减退)、熏洗(皮肤病)鲜药外治、临方调配等。
本人研创的小儿中药灌肠+敷脐+中药散内服治疗婴幼儿腹泻、不痛苦、疗效好、见效快
黎龙卫生所自主研发的“祛瘀散寒脐疗贴”+“火疗”能迅速解除风寒痹痛、肢寒体冷、女子痛经、月子病、慢性肠胃病等疗效显著
家传“烧烫伤膏”多年临床证实本药具有消炎止痛好,敛疮生肌快,愈合不留疤等优点。
家传*蛇咬伤草药方(土办法),希望能够帮助那些被*蛇咬伤的患者解除痛苦。
家传"带状疱疹"草药方;中药内服能使病*迅速排除+草药外敷能让药物透皮吸收直达病灶+针灸理疗标本兼治修复带状疱疹后遗症止痛、止痒疗效快。
黎龙村卫生所中医“绿色”养生养颜
康复保健科
中药灌肠(祛色斑暗疮)、中药熏洗(皮肤病、外阴瘙痒)、中药熏蒸(排*养颜)、针灸(减肥)、推拿(保健祛除疲劳)、火罐(祛寒湿)、耳穴(慢性疑难杂症)、中药面膜(祛斑美容)、男科病(性功能障碍)、女科病(妇科常见病)各类妇科问题“民间独特绿色疗法”是以挖掘民间中医方剂,弘扬经典中医学知识,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增进人们对中医药的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中医师们在平等的基础上对中医的相互交流与认识。